热头条丨大明为何不与大清和谈?并非为名节所累,而是客观条件欠佳
来源:中华网热点新闻    时间:2023-03-28 12:08:37

在我初次阅读崇祯皇帝的相关传记时,看到过这样一个观点:"如果不是崇祯皇帝又傻又倔,拒绝大清的和谈,明朝怎么会闹到灭亡的地步呢?"

这种说法其实非常可笑,一看就是大清入主中原之后散布的假消息。

由于大清是异族,所以在说起入主中原的原因时,总说是在为崇祯皇帝复仇,要干掉李自成。而在说起明清之间的战争时,又把战争原因强加给大明。


(资料图片)

按照当时最流行的说法就是:我们大清热爱和平,一直想找机会与大明和谈,然后帮着大明一起收拾流寇。可崇祯皇帝又傻又倔,无论如何都不愿意与大清和谈,所以我们只能被动选择战争。

对于这种论调,我们只要看看基本的历史事实就能知道:明清之间的战争,都是由大清主动挑起的,大明一直在被动应战,玩"城墙大炮"的防守战术。

大清想和谈的消息是假的,那么大明想和谈的消息是真的吗?

这个恐怕是真的,在流寇日益肆虐的时候,朝堂上传出来一种声音:我们应该与大清和谈,集中精力解决内部矛盾,此所谓"攘外必先安内"。

"攘外必先安内"当然有一定道理,只有集中大部分精力,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当前的事。如果精力分散,其结局很有可能是"鸡飞蛋打一场空"。

可上述假设,只是从最理想的结果来看。如果从现实出发,我只能说:提议与大清和谈,并不是什么好办法。

如果与大清和谈,大清就会安分守己地待在北方吗?如果与大清和谈,每年就不用承担北部边防的军费吗?答案都是否定的。

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,这种一厢情愿,在历史上反复出现过。

六国都曾积极与秦国和谈,可现实是:无论秦国是否答应和谈,他们都没有停下过东进的步伐。

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对于当时的秦国而言,打仗比和谈更能够方便快捷地攫取利益。在六国没能打痛秦国,没能提高秦国打仗成本的前提下,所谓的和谈不过是抱薪救火而已。不但不能遏制秦国的野心,反而为秦国提供了经济、政治和军事资源,进一步加强了秦国的实力。

真正成功的和谈,按我的理解,应该是像南宋与金国之间的和谈。

虽然南宋和谈遭受了很多非议,过程也有许多波折(包括岳飞被杀)。但从结果来看,南宋和谈是非常成功的,因为宋金之间实现了长久的和平。

南宋为何能与金国成功和谈?显然是因为南宋拥有划江而治的实力,金国进攻南宋必然得不偿失。在这种背景下,双方才能老老实实坐下来谈判,虽然在和谈过程中,南宋吃亏更多一些。

如果明末某位官僚敢说:我能保证实现和平,就像历史上的南宋和金国一样,我估计整个大明朝堂都会把他供起来,因为这是佛祖才能做到的事啊。

此时的大清,已经降服了蒙古和朝鲜,毛文龙也早就进棺材了;此时的大明,已经几乎丧失了野战能力,内部流寇不停地闹腾。

再看军队,明末最强大的军队是关宁军,可关宁军面对大清的进攻,主力连城门都不敢出,让敌人一再率军深入长城,烧杀掳掠一番从容离去,就这种水平,怎么和谈?

在这样悬殊的力量对比下,指望一纸协议就能如何如何,那未免也想得太美了。

和谈的消息传来,翰林院修撰黄道周立刻表示反对,而他反对的点也很实在:敌强我弱,现在搞和谈不是一厢情愿吗?在这种背景下达成的协议并没有什么用,难道我们敢削减北部边防的军费吗?

无论建虏必不可款,款必不可成,成必不可久,即使款矣、成矣、久矣,目前宁远、锦州、遵化、蓟州、宣府、大同之兵,何处可撤?而遽谓款建虏后可撤兵中原以讨流寇,此亦不思之甚矣!--《国榷》·卷九十六。

这就是传说中的"不纳贡"?当然了,名义上的确不是纳贡,可具体事实究竟是怎样的,大家心里应该有数。

千万不要被网上流传的段子误导,什么"不和谈",只是没资格和谈而已。如果能和谈,能纳贡,能赔款,大明肯定也不会放弃的,毕竟名声总不如命重要。

黄道周说话挺实在,但没把话说完:无论是否与大清和谈,无论和谈是否能成功,北部边防的军费都是不能减也不敢减的。

和谈是杨嗣昌的建议,那是崇祯十一年(公元1638年)的事,早在崇祯二年(公元1629年),就发生了袁崇焕被捕下狱,祖大寿率领关宁军不告而别的事,军阀本质暴露无遗。

此时祖大寿虽然已经不是关宁军首领,但关宁军首领是祖大寿的外甥吴三桂。换言之,此时的关宁军,依然不听崇祯皇帝的调派。

如果崇祯皇帝与大清和谈成功,并借机断掉关宁军的供应,会发生什么事?没饭吃的人会做什么事,大家可以尽情发挥。

如果事情真发展到了这一步,那崇祯皇帝就是标准的没事找事。

支持和谈的人,大都喜欢回避现实问题。除了杨嗣昌之外,后来又有一个陈新甲提议和谈,可陈新甲提出和谈已经是崇祯十五年(公元1642年)的事了。

此时的大明虽然还没灭亡,但与后来的南明相比,也就是难兄难弟的水平。

在此之前的崇祯十四年(公元1641年),大清取得松锦会战胜利,李自成攻克了洛阳,张献忠攻克襄阳。

到了崇祯十五年,能老实听话的实力派,也仅剩孙传庭一个了。而就在这一年,孙传庭也被李自成打垮了。

此时的大明,不要说没有与大清相提并论的资格,就连与李自成、张献忠相提并论的资格都没有。

也许有人会说,左良玉和高杰等人不还是政府军吗?可他们只是挂着政府军的牌子而已,其行为与王朝末期的军阀没有什么区别。

到了这个时候,除了神仙之外,谁还能救大明?

在崇祯皇帝执政的十七年时间里,长城以北逐渐统一,长城以南逐渐分裂;长城以北逐渐集权,长城以南逐渐衰弱;长城以北所控制的军队越来越多,长城以南所控制的军队越来越少。

这就是现实利益,可偏偏有人喜欢用孤立的眼光看待历史。

网上曾流传过这样一段话:"我大明终其一朝二百七十六年,不和亲,不赔款,不割地,不纳贡,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。"

这话说得很提气,给人一种纯爷们儿的感觉,可这是事实吗?显然不是。

无论和谈是否能成功,其根据都是现实利益,而不是什么名声和气节。喜欢有事没事谈名声和气节的人,都有一个最大的共性:喜欢装大尾巴狼。

想当初,大明为了避免双线作战,开始扶持蒙古牵制后金(当时还不叫大清)。万历四十五年(公元1617年),大明开放广宁镇为通商口岸,方便蒙古与大明进行贸易。除此之外,大明每年都向蒙古首领林丹汗赠送白银,最初只是千两,随后逐年增加,万历四十八年(公元1620年)达到十二万两。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X 关闭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时代手机网版权所有   备案号:   联系邮箱: 514 676 113@qq.com